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学作文 中学作文

初中数学教案_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初中数学教案_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初中数学教案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初中数学教案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1.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案三篇2.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范

初中数学教案_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初中数学教案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初中数学教案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

1.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案三篇

2.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3.初中九年级数学概率教案

4.初中数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5.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

初中数学教案_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步骤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案三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篇二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有理数1.2.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

        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

        到和谐美的享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应用数形结合

        七、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2)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1.5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

        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4)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

        十一、小结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十二、课后练习习题1.2第2题

        十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著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帮助教师设计教案,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一

       分式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释简单分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能分析出一个简单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学习重点

       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学习难点

       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教学流程

       预习导航

       一、创设情境:

       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km,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km/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

       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多少时间?

       观察刚才你们所列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合作探究

       一、概念探究:

       1、列出下列式子:

       1一块长方形玻璃板的面积为2㎡,如果宽为am,那么长是

       2小丽用n元人民币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 元。

       3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 度。

       4两块面积分别为a公顷、b公顷的棉田,产棉花分别为m㎏、n㎏。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 ______㎏。

       2、两个数相除可以把它们的商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如果用字母 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那么 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呢?

       3、思考:

       上面所列各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对以上几个实际问题的研讨,学会用 的形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把分数推广到分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分式的概念:

       4、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 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其中分子为被除式,分母为除式,分数线起除号的作用;

       ② 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而分子中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这是区别整式的重要依据;

       ③ 如同分数一样,在任何情况下,分式的分母的值都不可以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分式分母不为零是隐含在此分式中而无须注明的条件。

       二、例题分析:

       例1 : 试解释分式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例2:求分式 的值 ①a=3 ②a=—

       例3:当取什么值时,分式 1没有意义?2有意义?3值为零。

       三、展示交流:

       1、在 、 、 、 、 、 、 中,是整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分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

       2、 写成分式为____________,且当m≠_____时分式有意义;

       3、当x_______时,分式 无意义,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1。

       4、 若分式 的值为正数,则x的取值应是

       A. , B. C. D. 为任意实数

       四、提炼总结:

       1、什么叫分式?

       2、分式什么时候有意义?怎样求分式的值

        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二

       变数与函式

       1、 思考书中第72页的问题,归纳出变数之间的关系。

       2、 完成书上第73页的思考,体会图形中体现的变数和变数之间的关系。

       3、 归纳出函式的定义,明确函式定义中必须要满足的条件。

       归纳: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______变数x和y,并且对于x的_______,y都有_________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__________,y是x的________。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数的值为a时的函式值。

       补充小结:

       1函式的定义:

       2必须是一个变化过程;

       3两个变数;其中一个变数每取一个值 ,另一个变数有且有唯一值对它对应。

       三、巩固与拓展:

       例1: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千米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千米。

       1写出表示y与x的函式关系式.

       2指出自变数x的取值范围.

       3 汽车行驶200千米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当堂检测知识升华

       1、判断下列变数之间是不是函式关系:

       1长方形的宽一定时,其长与面积;

       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3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2、写出下列函式的解析式.

       1一个长方体盒子高3cm,底面是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为ycm3,底面边长为xcm,写出表示y与x的函式关系的式子.

       2汽车加油时,加油枪的流量为10L/min.

       ①如果加油前,油箱里还有5 L油,写出在加油过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与加油时间xmin之间的函式关系;

       ②如果加油时,油箱是空的,写出在加油过程中,油箱中的油量yL与加油时间xmin 之间的函式关系.

       3某种活期储蓄的月利率为0.16%,存入10000元本金,按国家规定,取款时,应缴纳利息部分的20%的利息税,求这种活期储蓄扣除利息税后实得的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式.

       4如图,每个图中是由若干个盆花组成的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盆花,每个图案的花盆总数是S,求S与n之间的关系式.

       课后作业知识反馈

       1、P74---75页:1,2题

        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三

       函式的图象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清函式的不同表示方法,知道各自优缺点.

       2.能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方法.

       教学难点:

       函式表示方法的应用.

       自主复习知识准备

       上节课里已经看到或亲自动手用列表格.写式子和画图象的方法表示了一些函式.这三种表示函式的方法分别称为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前面的例子看,你认为三种表示函式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该如何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呢?

       自主探究知识应用

       例:一水库的水位在最近5小时内持续上涨,下表记录了这5小时的水位高度.

       t/时 0 1 2 3 4 5 …

       y/米 10 10.0 5 10.10 10.15 10.20 10.25 …

       1、在平面直角座标系中描出表中资料对应的点,这些点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由此你能发现水位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2、水位高度y是否是t的函式?如果是,试写出一个符合表中资料的解析式,并画出这个函式的影象。这个函式能表示水位变化的规律吗?

       3、据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还会持续2小时,预测再过2小时水位高度将达到多少米?

总结:这三种表示函式的方法各有优缺点。

       1.用解析法表示函式关系

       优点:简单明了。能从解析式清楚看到两个变数之间的全部相依关系,并且适合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计算。

       缺点:在求对应值时,有时要做较复杂的计算。

       2.用列表表示函式关系

       优点:对于表中自变数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函式值找到,查询时很方便。

       缺点:表中不能把所有的自变数与函式对应值全部列出,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数间的对应规律。

       3.用图象法表示函式关系

       优点:形象直观,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函式关系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把抽象的函式概念形象化。

       缺点:从自变数的值常常难以找到对应的函式的准确值。

       函式的三种基本表示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要根据不同问题与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数学或其他科学研究与应用上,有时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由已知的函式解析式,列出自变数与对应的函式值的表格,再画出它的图象。

       当堂检测知识升华

       甲车速度为20米/秒,乙车速度为25米/秒.现甲车在乙车前面500米,设x秒后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米.求y随x0≤x≤100变化的函式解析式,并画出函式图象.

       课后作业知识反馈

       课本P83第12题。

       我的收获

       想和老师说

        1.初中数学教师必读

        2.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有哪些

        3.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故事3篇

        4.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有哪些

        5.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有哪些

初中九年级数学概率教案

        教案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道具,对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把控教学节奏。有了教案,老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优秀的教案设计对老师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 文化 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 教育 .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 总结 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 逻辑思维 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 方法 ,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初中数学优秀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一、背景知识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的第5节,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提出是从学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入手,借助于气温的高低及数轴,得出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课本安排了"做一做"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探索过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能正确运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多媒体显示)某一天我们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    从刚才的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常见的气温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能有些学生会说从中知道广州的最低气温10℃比上海的最低气温0℃高,有些学生会说哈尔滨的最低气温零下20℃比北京的最低气温零下10℃低等;不会说的,老师适当点拔,从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以下填空。

        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最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

        广州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__广州。

        2、画一画:(1)把上述5个城市最低气温的数表示在数轴上,(2)观察这5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温度的高低与相应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原点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同时也发现5在0右边,5比0大;10在5右边,10比5大,初步感受在数轴上原点右边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教师趁机追问,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进一步验证了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在探究中不知不觉获得了知识。)由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二)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练一练(师生共同完成例1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1)

        例1:在数轴上表示数5,0,-4,-1,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号连接。(师生共同完成)

        分析:本题意有几层含义?应分几步?

        要点总结:小组讨论归纳,本题解题时的一般步骤:①画数轴②描点;③有序排列;④不等号连接。

        随堂练习: P19 T1

        2、做一做

        (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对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①2和7   ②-6和-1  ③-6和-36  ④-和-1.5

        (2)求出图中各对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由①、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站起来发言,口述自己组的发现,说明自己组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要点总结: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得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

        (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3、师生共同完成例2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2、3、4。

        例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完成)

        (1)1与-10,(2)-0.001与0,(3)-8与+2;(4)-与-;(5)-(+)与-|-0.8|

        分析:第(4)(5)题较难,第(4)题应先通分,第(5)题应先化简,再比较。同时在讲解时,要注意格式。

        注:绝对值比较时,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数大;分子相同,则分母大的数反而小;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则应先通分再比较,或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的一般步骤:①求绝对值;②比较绝对值的大小;③比较负数的大小。

        思考:还有别的方法吗?(分组讨论,积极思考)

        4、想一想:我们有几种方法来判断有理数的大小?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讨论后,得出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法则,另一种是利用数轴,当两个数比较时一般选用第一种,当多个有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选用第二种较好。

        练一练:P19 T2、3、4

        5、考考你: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有没有的有理数,有没有最小的有理数,为什么?

        (2)有没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若有,请把它写出来?

        (3)在于-1.5且小于4.2的整数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

        (4)若a>0,b<0,a<|b|,则你能比较a、b、-a、-b这四个数的大小吗?(本题属提高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

        (新颖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6、议一议,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法则,两两比较,另一种是利用数轴,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必须把要比较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按照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用"<"(或">")连接,这种方法在比较多个有理数大小时非常简便。

        六、布置作业:P19 A组、B组

        基础好的A、B两组都做

        基础较差的同学选做A组。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 范文

        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组成不等式组的不等式必须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从数量上看,不等式的个数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每个不等式在不等式组中的位置并不固定,它们是并列的.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组: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就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这个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就叫解不等式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或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也就是得到了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数轴表示: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点

        1.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应记住下面的规律: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有等号的画实心原点,无等号的画空心圆圈;

        2.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先画同各个不等式的解集,找出公共部分即为不等式的解集。公共部分也就各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重合部分;

        3..我们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化简成最简不等式组后进行分类,通常就能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成如上四类。

        说明:当不等式组中,含有“≤”或“≥”时,在解题时,我们可以不关注这个等号,这样就这类不等式组化归为上述四种基本不等式组中的某一种类型。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这个等号要与不等号相连,不能分开。

        四.求一些特解:求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整数解等特解(这些特解往往是有限个),解这类问题的步骤:先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借助于数轴,找出所需特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考点分析

        (1)考查不等式组的概念;

        (2)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在数轴上的表示;

        (3)考查不等式组的特解问题;

        (4)确定字母的取值。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点误区

        (1)思维误区,不等式与等式混淆;

        (2)不能正确地确定出不等式组解集的公共部分;

        (3)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解集时,混淆界点的表示方法;

        (4)考虑不周,漏掉隐含条件;

        (5)当有多个限制条件时,对不等式关系的发掘不全面,导致未知数范围扩大;

        (6)对含字母的不等式,没有对字母取值进行分类讨论。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范文相关 文章 :

        1. 初中数学优秀数轴教案范文模板

        2.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3. 七年级数学《整式》教案设计大全

        4.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分类数学教案》

        5. 2020初一数学教学安排优质范文5篇

        6. 初中七年级下册《实数》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7. 初中数学个人教育工作总结优秀范文

        8. 初中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9. 初中七年级语文《春》优秀教案设计

        10. 教案计划精选范文5篇最新集锦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几率)或可能性,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在初中考试中必然会出现的一道考题,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初中九年级数学概率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年级数学概率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2)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

        (3)正确理解概率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P(A)的区别与联系.

        九年级数学概率教案(过程与方法)

        (1)发现法教学,通过在抛硬币、抛骰子的试验中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现规律,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

        (2)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掷币?,?游戏的公平性?,、?**中奖?等问题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理解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简单的概率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关键是引导学生对概率的定义、以及与频率的区别与联系这个重点,用概率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个难点的掌握和突破,以及如何有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概念。

        九年级数学概率教案(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定义以及和频率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理解.

        九年级数学概率教案(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

        1、利用数学故事?一个数学家=10个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概率在身边真实有用,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2、利用日常生活丰富的实例:例如,你明天什么时间起床?7:20在某公共汽车站候车的人有多少?12:10在学校食堂用餐的人数有多少?你购买本期福利**是否能中奖?等等。这些问题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偶然的,很难给予准确无误的回答。

        活动2讲授(二)、探究新知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探究1:考察下列事件,这些事件发生与否,各有什么特点呢?

        (1)地球不停地转动;

        (2)木柴燃烧,产生能量;

        (3)在常温下,石头风化;

        (4)某人射击一次,中靶;

        (5)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

        (6)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时,雪融化.

        探究2:结合上述事件给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与随机事件的一般含义(学生给出、纠正,教师点拨、调控).

        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探究3:你能列举更多现实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实例吗?

        (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机会)

        2、事件A发生的频率与概率

        物体的大小常用质量、体积等来度量,学习水平的高低常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对于随机事件,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也希望用一个数量来反映――概率.

        探究1:这样的游戏公平吗?(见课件),引导学生比较事件A和事件B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探究2:抛掷硬币实验观察它落地时哪一个面朝上.

        (1)让学生分小组实验、统计,各小组汇报结果,不同组结果不致的原因分析等;

        (2)电脑模拟实验;

        (3)历史上五位数学家作过的抛掷硬币的大量重复实验结果.

        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A/n为事件A出现的频率。

        探究3:上述试验表明,随机事件A在每次试验中是否发生是不能预知的,但是在大量复试验后,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事件A发生的频率较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

        概率:既然随机事件A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发生的频率fn(A)趋于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那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常数来度量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作P(A).

        探究4:在上述抛掷硬币的试验中,正面向上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在上述油菜籽发芽的试验中,油菜籽发芽的概率是多少?

        探究5:在实际问题中,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往往是未知的(如在一定条件下射击命中目标的概率),你如何得到事件A发生的概率?

        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得到事件A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即概率.

        探究6:在相同条件下,事件A在先后两次试验中发生的频率fn(A)是否一定相等?事件A在先后两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P(A)是否一定相等?

        频率具有随机性,做同样次数的重复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可能不相同;概率是一个确定的数,是客观存在的,与每次试验无关.

        探究7: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多少?频率、概率的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探究8:你能说出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吗?

        (1) 频率本身是随机的,在试验前不能确定。做同样次数的重复试验得到事件的频率会不同;

        (2) 概率是一个确定的数,与每次试验无关。是用来度量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

        (3) 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概率。

        3. 知识应用:学生练习为主,老师点拨评价 (见课件)

        活动3活动(三)、总结提高

        知识: 1、随机事件,必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

        2、频率与概率的定义,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观察、实验,归纳出一般结论,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4练习(四)、自我评价

        随堂练习(见课件)

        3.1.1 随机事件的概率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3.1.1 随机事件的概率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

        任课教师课前会根据教学方向和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进程情况,做好教案准备,以便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教案将课堂的几十分钟高效率的运用起来,实现高效课堂。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

        1.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y=3,x+y=200,

        2x-3=7,3x+4y=3,

        y+z=5,x=y+10,

        2y+1=5,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x=-2;x=;-x=?

        y=0;y=2;y=1;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x+y=0的解。

        2x+3y=2。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x=0是方程组x-b=y的解,求a,b的值。

        y=0.55x+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3x+y=8的解。

        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 ?(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二)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四、巩固练习

        教科书习题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二、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三、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时间从来都不等人,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做好教学计划可以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教育方针,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立足中考,把握新课程改革下的中考命题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提高学生做题解题的能力,和解答的准确性,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及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复习教学。

二、教学目标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班级教学目标:中考优秀率达到xx%,合格率:xx%。

        三、教材分析

        第xx章、二次函数:本章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xx章、相似: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xx章、锐角三角函数: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xx章、投影与视图: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四、方法措施

        1、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做到层次分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建立数学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2、搞好单元测试工作,做好阅卷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加大课后对学生的辅导力度。

        3、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针对近年中考命题趋势,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复习计划,备好每一节复习课,力求全面而又突出重点。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解题作答习惯,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作答技巧和适应中考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九年级下册新授课程控制在x个星期内,剩余时间用于复习。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二)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把握好重点、难点。同时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收效,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下面针对我班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够好,学习积极性不高,其中女生居多:xx等。部分男生学习习惯不太好,家长也不够重视,如:xx等。由于平时学习不够认真和扎实,我非常担心这些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记忆不清,掌握不牢。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的课本内容只剩下投影和视图这一章,因此在一周内把课本最后一章结束,接下来就是整体初中内容的有计划复习,复习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总复习阶段,必须牢牢抓住基础不放,对一些常见题解题中的通性通法须掌握。

        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2)解题时自己画几何图形不会画或有偏差,从而给解题带来障碍;

        (3)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够;

        (4)几何依然对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

        三、教学计划措施

        1、认真研读学习课标,紧抓中考方向,了解中考的有关的政策,避免走弯路,走错路。同时研读《中考说明》,看清范围,研究评分的标准,牢记每一个得分点。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重视课本,系统复习。初中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现中考仍以基础的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的原型或改造,后面的大题是教材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复习时应以课本为主。尤其课后的读一读,想一想,有些中考题就在此基础上延伸的,所以,在做题时注意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做到举一反三。

        3、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

        初中数学基本能力有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相关学科相联系的能力等等。

        (1)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把各章节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触类旁通。目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复习,查漏补缺做好知识归纳、解题方法地归纳。

        (2)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几年来,初中的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试卷始终。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也是中考的热点题型,所以应重视这方面的学习与训练,以便适应这类题型。

        4、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同时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

        深入推进和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紧紧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教学,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收集试卷,精选习题,建立题库,努力把握中考方向,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力求达到减负、加压、增效的目的,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力求中考取得好成绩。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学情分析:

        今年九年级学生上学期成绩比较理想,但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学生不重视学习,学习习惯较差。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很多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有较大改进,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少数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耐心教育。九年级属于初中毕业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教学安排

        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

        2、按知识板块组织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类,将全初中数学知识分为十一讲:第一讲数与式;第二讲方程与不等式;第三讲函数;第四讲统计与概率;第五讲基本图形;第六讲图形与变换;第七讲角、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八讲三角形;第九讲四边形;第十讲三角函数学;第十一讲圆。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讲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好了,关于“初中数学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初中数学教案”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