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非常欢迎大家参与这个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问题集合的探讨。我将以开放的心态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多样化的观点和角度,以期能够启发大家的思考。1.小学数学教育叙事优秀范文2.小学数学教学教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非常欢迎大家参与这个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问题集合的探讨。我将以开放的心态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多样化的观点和角度,以期能够启发大家的思考。

1.小学数学教育叙事优秀范文

2.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

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4.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

5.小学数学教案

6.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优秀范文

        小学数学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数学基础。本文是小学数学 教育 叙事优秀 范文 _数学老师教育叙事,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一

        记得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三位数》时,我曾安排学生完成一道看似平常的改错题,(即如下几题)

        12 52 476

        × 7 × 2 × 8

        74 104 3808

        由于班上的学生非常活泼外向,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我顺势将话锋一转:“今天,有几个数学病人怀疑自己生病了,来到我们班求医,看看哪位数学医生的医术高,为他们解决病痛?”话音一落,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新的高潮,学生们纷纷埋头认真分析,并很快地一一举手,嘴里喊着:“老师,我知道该怎么给他们治病了,让我来吧!”有的坐在前排的学生甚至都离开座位,把手举到我的面前来了,一副惟恐我不让他们“治病”似的。于是,我叫了其中一名学生,名叫张晓丹:“张医生,请你上来为第一个病人看看。” 张晓丹同学一听到我这么称呼她,刚开始一楞,后来马上领悟了我这么称呼她的用意,非常高兴地上台,开始分析“病情”:“这个病人的病因出在忘记在这里进位了。”一边说,一边还拿着红色粉笔指着个位和十位之间的位臵,并补上“1”,接着就在积的十位上将“7”改成“8”,说:“这样就治好了。”这时,还没等我讲话,下面的学生已经纷纷说道:“对了,对了,和我的看法一样。”既然学生们都已经发表了看法,并且这个“病人” 的确治好了病,我就趁势表扬:“看来我们班有许多和张医生一样医术高明的医生,谢谢张医生。” 张晓丹同学十分高兴地回到座位,其他同学这时居然也一个个都称呼她为“张医生”,弄得张晓丹同学一副“英雄凯旋归来”的模样,气氛既热烈又有趣。

        到了第二题时,由于刚才那题营造的氛围还笼罩着学生们,学生们举手更积极了。这一次我叫了一名平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现在有请郭凯凯医生上来为第二个病人瞧瞧。” 郭凯凯同学显然很意外我会请他上来,但马上就配合我,十分开心地上台“看病”了。他十分认真地再看了看题目,肯定地告诉我:“这个病人其实没有生病。”于是,我故作惊讶地问台下学生:“郭医生诊断得对吗?” 台下的方正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他诊断得没错,这道题确实没错。”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称是。我高兴地说道:“有了方医生和郭医生以及这么多的医生一块诊断,确定这个病人确实没问题,我想他应该放心了。谢谢郭医生。”第三题也和第一题一样,请了一个学生“看病、治病”。

        最后,做 总结 时,我对学生说道:“其实我们在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数学医生,及时地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避免小病变成大

        病,也避免下次再生同样的病。当然,是否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与我们的检查习惯有关。对于那些没有做错的题目,我们就当作给他免费体检一次吧!同学们,希望大家不仅能做好别人的数学医生,更能做好自己的医生,好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声音响亮,但其中那种坚定而又自信的语气更令我感动。

        其实,我只是将该错的题目设臵“数学医院”的纠错情境,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出如此高的积极性,如此跳跃的思维能力,让我深深为之惊讶和感动。是的,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练习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学生们常常有淹没在题海里的感觉,十分被动。即使做对了,也没有太大的成功喜悦感。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多注意练习设计的形式,只要形式多样了,有趣了,贴近学生生活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做练习,并能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学习兴趣也将大大地提高。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二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正确 方法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 经验 。

        生活中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效地联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 学习方法 。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特意制作了一张个人信息资料,为了加深大家对我的了解,请看小黑板。

        向老师个人资料

        性别: 男 身高: 1.65米 体重: 58.5千克

        兴趣 爱好 :上网、听歌、打 羽毛球 (每次至少1.5小时)

        师:看清楚了吗?在这些表示我身高、体重、时间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有小数点

        生2:都是小数

        师:是的,像1.65、58.5、1.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谁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小数呢?

        生1:超市里

        生2:商场里商品的标价

        师:看来小数真是无处不在啊!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小数是怎么来的?

        生2:我想知道小数的加减法该怎么算?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数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小数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

        二、小数的产生

        师:通过测量向老师的身高是1.65米,你测量过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生1:1.35米

        生2:1.41米

        师:我和这两位同学的身高都是1米多,那你们能用整数表示我们的身高是多少米吗?注意单位是米。

        生:165厘米

        师:注意单位是米

        师:能用整数表示是多少米吗?

        生:不能,因为它比1米多,又不足2米。

        师:是的,我们的身高都在1米和2米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通过测量和计算往往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除了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表示外,又想到了用小数表示,这样小数就产生了。(接着板书课题:小数的产生)

        教师以和学生谈话交朋友为题,出示个人信息,学生从信息中发现表示教师身高、体重等,这些数都是小数。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后布置作业到生活中找5-10种小数并记下来。由此想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一数学基本理念除了老师明白,怎样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去充分地挖掘课堂教学资源。有这样一句话“我看见了,但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知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所以,老师在数学课上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生活与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在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学会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这是“活”化课程资源的效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只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质疑。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三

        三年级数学 教学叙事

        一次数学课上,我留了几道数学题,其中有一道是找规律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做得相当差,有些学习不错的同学也没有做出来。课下我进行了自我 反思 ,并就此问题做了全面调查,发现有些同学遇到此类问题觉得束手无策,有的同学静下心来能解较易发现规律的题目,但在考试中一旦紧张有时会觉得发蒙。因此,有的同学向我提出,解这类题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

        其实,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他们想知道这类问题中所隐藏的某种秘密。但我不想就这么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搜集曾做过的,或没有做过的相关习题,因为有些同学想难为一下老师或其他同学,所以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他们认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始上课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他组同学不甘示弱,绞尽脑汁,相互争论着,最终解答出来,他们脸上漏出了成功的喜悦。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虽然我是有备而来,但还是故弄玄虚,作出努力探索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其实我想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入手,为什么这样想。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也完成了提出的问题,并对同学的帮助表示感谢,而他们此时的笑容是非常自豪的,准确点儿应该说是非常得意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帮助老师了。

        接下来,我来个顺水推舟,让同学观察数字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得到的规律式有什么特点,很快他们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非常准确,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此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们,给了他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之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

        通过这次教学经历,我真正意识到学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你能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内容在三年级的整个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臵,虽然多次教学,但心里还是没有什么把握上好,可是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吃惊。

        虽然现在全国都在搞新课程,新课程中特别强调的有什么情景创设啊等等,而我觉得的,落实学生的基础也还是同样的重要。课的一开始,我复习了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 师:8÷2=4表示什么意思?

        生1:有8个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个。

        生2:有8个苹果,每组分4个,可以分给2个组成。

        师:2位同学都是分苹果,但是我们细细听来还是不一样的,一个告诉我们每份是多少,而另一个是要我们求每份是多少,那谁能来列一个竖式?

        学生很愿意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个都想板演。这个复习看着简单,其实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喜欢这样,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同时我要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要会列除法竖式,而这一个环节正好可以了解一下。

        随后,我规定,8表示8根小棒,用来搭正方形,怎么解释?学生争先恐后,个个都想回答。看学生来劲时我马上问:9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

        师:这个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一下吗?

        学生动手写。

        我老师收集学生信息,大致有这样几种:

        2×4+1=9 (1)

        9-1÷4=2 (2)

        9÷4=2+1 (3)

        9÷4=2……1 (4)

        当学生列出这么多式子时,我真得十分佩服孩子们的能干!

        师:这4个算式你们最想说一说哪一个?

        生1:老师,我觉得(3)号不对的。

        师:噢,哪不对了,你能说仔细一下吗?

        生1:等号后面1+2=3而前面9÷4不是等于3的。

        众生开始点头表示同意了。

        师:看来大都数学生都同意这一位同学的说法了,那我们来听一听原来的小主人他是怎么想的。

        生:后面的1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我就在后面+1了。现在我觉得不对了。

        师:噢,那你觉得要怎么改正啊?

        生:把+号改成多。

        师:同意哇?

        众生一起回答:同意

        教师把加号擦了,改成一个“多”

        师:那现在和(4)我们来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啊?

        生1:(4)号的把多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了。

        师:那你们喜欢哪一种?

        众生:第4种。

        师:那……这个符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啊?

        生1:就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

        生2:后面的1是余下的,所以可以写成2个多1个。

        生3:因为1根不能再搭正方形了,是多出来的数,所以写在后面

        师:现在我们都知道1表示什么了,那你能解释一下(1)和(2)两个式子吗?, 由于有了对1的认识,对于上面两个式子学生理解就快多了。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好多式子来表示了我们搭小棒的过程,上面4个式子你最喜欢哪一个? 众生说:第4个。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4种。那刚才我们说了式子里的1,现在你能给剩下的1起一个名字吗?

        生1:叫“剩数”写在商的后面。

        生2:叫“多出来的数”也是写在商的后面。

        生3:叫“余数”,写在商的后面,和商用横线分开。

        生4:叫“多余数”。

        众生:叫“余数”最好。

        生5:我看书知道总商和余数之间要加“……”

        师:生5的写法是我们约定的方法,我们以后就要这样写,也就是和我们上面第4种方法一样,读作:9除以4等于2余1,“1”我们就叫做余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余数的除法”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两次。

        余数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而这节课上学生在自己动手搭小棒的基础上,主动得自己去建立“余数”的概念,我想通过这样的理解学生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出的数学的探研精神,让我也为之惊讶和感动。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或问题,老师不应该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有意识的少说一些,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发言多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下一页更多“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

        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 一年级数学 教案设计方案篇,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 方法 。

        3.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或圆片。

        投_主题图抽拉片),人物贴图,开放题材料(红花、绿叶、信封袋)。

        教学设计

        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主题图抽拉片: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

        生1:有4只小鸟在吃小米,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吃小米……

        生2:我看到在大森林里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在一起就是5只,列式就是:4+1=5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1=5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勾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贾老师把静态的教材制成动态的投_使情境活动化,让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说的过程中,理解图意,激发学习积极性。]

        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师:“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生1: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数数法。)

        (根据回答贴图板书)

        生2: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接着数。)

        生3:我可以心算。

        生4:我会数指头或小棒来算。

        生5:先有4只小鸟,又飞来5只小鸟,4和1就组成5,所以4+1=5(师给予高度评价。)

        4.师生评价。

        a.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评略。)

        b.师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说明理由。

        [此环节明显地体现出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不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而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标准》的基本理念。]

        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a.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b.全班交流,汇报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5

        2+3=5

        c. 说说 你的计算方法。

        d.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集团和不变规律)

        2.第24页的“做一做”第2题。

        a.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b.口头列算式。

        c.打开书第24页填上书上。

        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活动。

        a.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b.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c.生生互评:给优胜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贾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习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计算、想象、拼摆,全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开放”二字。

        1.教学时, 思维方式 的开放。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时空结构,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开放情境。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贾老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想法和自己的选择。

        2.教学评价趋于开放。师生互评计算方法,生生互评小组的使用评价形式的开放,有效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题的开放。由于绿叶即(条件)有多余,所以学生要给花蕊里5、4、3等红花配绿叶,就要经过观察,口算等思维过程,结合小组同学的审美观点,可以摆出多种多样的图案,同时,5以内加法的各种算术基本都口算一次。习题的开放,学生的开放,学生就有多种选择的可能,这样才能得到自己发展。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物体的个数。

        2。 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3。 在学习数学的具体情景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巩固数序知识,渗透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11—20这些数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例6插图,提问:大家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表扬学生观察的非常仔细,看看需要解决的

        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组织学生讨论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办法给予肯定

        三、模拟训练,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教材79页“做一做”

        2。练习十八第5题和第6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于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计算,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感受与同伴交流想法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4.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 教育 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可采取以下形式。

        1.对口令。

        师:我说1。

        生:我说2,1和2组成3。

        [课一开始,就采用三种对口令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形式灵活有效,学生复习效果好。]

        2.拍手对口令。

        3.举牌对口令。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老师投影显示美丽的小湖,并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在投影与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例题

        1.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景: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5-2=?

        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例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主动探究 故事 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2.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4.乘车游戏:5个同学做检票员,拿着车号,其他同学每人一张票,车票上数目的得数就是的要乘的车号。游戏开始,请同学们赶快上车,检票员检票后,上错车的同学给大家表演节目。

        [巩固练习中的第1、2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3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乘车游戏,学生最感兴趣,参与积极性也,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活动效果好。]

        总结 评价

        1.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说说自己本课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2.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

        布置作业

        1.学生准备纸鹤,学具,数字卡片;

        2.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教学设计说明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都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让学生动口、动手的对口令活动,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语言描述,并用纸鹤演示:“湖里的3只鹤飞走了1只,还有几只?”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习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习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习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习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75页两道题的课件。

        2.学生准备小棒、圆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5+3+2=

        8-2-3=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二、新课引入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5

        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_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45所以够﹚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1.在复习题后面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5+3-2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3.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

        (2)屏幕上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教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2”,把算式写完整4+3-2。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学生:因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只有从原来的4只和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数。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或结合教材例1的插图)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

        (4)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屏幕上反映的湖里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

        4+3-2”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和“”两部分。

        教师: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学生:第二步是7减2,因为第二步是用第一步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减去2,所以是7减2。

        2.学习例2。

        (l)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画面写出算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屏幕上所反映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配合学生的叙述在屏幕上闪动“”。

        教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教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4-2”的得数“2”和3相加。

        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填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

        (l)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计算。

        5-2+3=8-7+8=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和第二步分别是几加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分组观察第1题的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鸭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数学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2020小学教案集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 2017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技巧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计划

        ★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教师看)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教案做为上课前所需要做的准备,要提升教学的质量好的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一)

教学内容:

        科书第x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游戏:摸图形。

        出示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纸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很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2.出示学生摸出的圆形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板书: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有趣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圆的认识。

        二、教学例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圆吗?举例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学生说的圆形物体就在身边,可以让他们指一指物体上的圆;第二,课前要准备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或,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及时呈现出来;第三,如果学生把球当成了圆,可以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2.追问: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手头的工具动手画一画。

        3.学生独立画圆。组织交流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4.启发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交流中相机明确: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能说出空间中物体的左右位置。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

        3.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

        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注:请学生事先以小组的形式,围圈而坐。)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跟我做”,请你跟我这样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脚,抬起右脚,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要求学生一边跟着说,一边跟着做。 我就跟你这样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脚,抬起右脚,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师: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左与右”。

        [通过游戏的形式,复习左右。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左与右。同时,在游戏的氛围中,可以进行自我纠错。]

        二、共同探讨,获取新知

        1. 出示题1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左与右,我们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揭示课题)

        师: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板书)

        2. 出示题2

        师:小丁丁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请个别同学回答。

        3. 出示题3

        师: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独立完成后核对。

        4. 小组合作、尝试探究

        师:碰巧小胖也在过马路,那么小胖向左、向右又会看到什么呢? 小组讨论。

        小结:与小丁丁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为他们是面对面的。

        师:那么小亚呢?

        小结:与小巧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为他们是面对面的。

        [在学生搞清他人身上的左与右,并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的基础上,请学生介绍P8题1的图中每个人的左边和右边分别坐着谁?从而让学生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为后来说出小胖、小亚向左、向右分别看到什么作铺垫。然后来到大街上找左与右,先是与学生同方向的小丁丁和小巧,教会学生看图的方法,然后是与学生方向相反的小胖、小亚。]

        三、设疑问难,总结交流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左与右与在街上”,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左与右。

        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问题吗?

        [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索,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多少,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4、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0-30= 90-40= 60-50=

        65-20= 37-5= 76-6=

        2、笔算下面各题。

        54+32= 26+43=

        84+3= 17+65=

        3、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课本第16页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

        (1)、谁来说说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说说你从哪看出北京赢了?

        学生:北京得56票,得的票最多。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道减法问题吗?(学生自由发言)

        (4)、引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纸条粘贴在黑板上)应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6-22=

        (5)、观察算式,引出课题并板书: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主动探索 获得新知

        1、教学例1:56-22=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怎样算56 减22?

        (2)让学生汇报是怎样算的?鼓励算法多样性?

        ①口算。

        学生1:50-20=30 6-2=4 30+4=34

        学生2:56-20=36 36-2=34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②摆小棒。(让学生到实物投影机上展示)

        生:北京有56票就先摆5捆又6根,多伦多有22票,就从6根里拿走2根,再从5捆里拿走2捆,剩3捆又4根也就是34票。(注意引导学生说话)

        ③笔算。(让学生说,师板演并强调书写格式)

        56-22=34

        谁来说说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生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减起。

        (4)、摆圆片。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0页的第1题。

        提问:这幅图的圆片表示几?划去的圆片有表示几。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懂数位上的圆片分别表示什么数,而划掉的圆片又表示什么数,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竖式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四)

学习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学习重难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学具准备:学具盒

学习过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2、怎样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数一数

        1、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2、利用分割与平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多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五、小结:今天我们进行面积是多少实践活动,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一)实验,猜想

        请小朋友们拿出1号纸,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一)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有关系,有()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反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

        本节课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这部分知识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

       《中括号》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在六周的实习中,我上了两堂影响深刻的课,其中一堂就是中括号。中括号在我认为是一堂很简单的课,所以在上课前我很自信,可是当上下来后我发现问题很多,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我一下子没法解释。本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加了中括号后的运算顺序,我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得出。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小括号()是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之前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但这些符号到18世纪才广泛使用。

       案例描述片段一:循循善诱,引入新知

       师:在算术本上用递等式的形式计算360÷12+6×5(黑板上写着)。谁来黑板上算?

       生:我来。

       师:你是怎么算得呢?

       生1:先算360÷12,再算6×5,最后算加法。

       生2: 我有意见,先乘除后加减,所以360÷12和6×5可以一起先算。

       师:真棒!总结一句话是先乘除后加减,那么老师想先算加法怎么办呢?

       生:可以加一个小括号。

       师:哦!那加了小括号后你还会算吗?在自己的本子上算一算。360÷(12+6)×5(黑板上写着)

       生:会算,老师我来黑板上算。

       师:你来,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算得嘛?

       生:我先算小括号里的12+6,然后算除法360÷18,最后算乘法。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如果老师想算完小括号后,先算乘法该怎么办呢?

       生:加中括号。

       师:以前学过中括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括号。

       片段二:思考讨论,探究新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算一算360÷(12+6)×5。

       生1: 360÷(12+6)×5 生2: 360÷(12+6)×5

        =360÷18×5 =360÷(18×5)

        =360÷90 =360÷90

        =4 =4

       师:看黑板上的两题,你发现了有什么不同吗?

       生:写下来的时候一个用中括号一个用小括号。

       师:那你们想想看,到底谁写得对呢?

       生1:加小括号的对,因为小括号要在中括号的基础上算得,中括号里如果没有小括号就错了,有中括号的话在中括号里一定会有小括号。

       生2:加中括号的对,因为小括号里的已经算完了,所以要算中括号里的,那么写下来的时候就是中括号了,不是小括号。

       (学生之间就开始不举手发言了,各自说各自的,开始争辩了)

       师:停!现在我们发现在写算式的规范上我们有了分歧,那老师可以告诉你写下来的时候应该用中括号而不是小括号,理由刚才的同学已经说了,是小括号里的算式已经算完了,接下来要算中括号里的算式了,所以要写中括号。

       生:老师,那中括号里的直接算出来,不要分布算不就不存在写中括号小括号了嘛,那样照样可以出答案的.

       师:你们也赞同他的意见吗?

       生1:赞同。

       生2:不赞同。

       师:你能说说你不赞同的理由吗?

       生:如果是不分部算的话,容易出错,所以做递等式最好是分部算得好。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了少出错,我们在做的时候都要分部算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现在来一起看黑板上的三题,你发现者三题有什么不同点?

       生:他们的符号不同,一个加了小括号,一个加了中括号。

       师:那为什么老是要加上这些符号呢?

       生:因为要改变它们的计算顺序。

       师:第一个算式是先?

       生(全体):先乘除后加减。

       师:第二个算式是先?

       生(全体):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师:那谁你来说说加了中括号后的计算方法?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师:谁还能完整的说一说?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在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师:同桌之间说一说加了中括号的计算方法。

       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走进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在数学中得到快乐,加强我校数学 文化 建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趣味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有趣的问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1、小卫到文具店买文具,他买毛笔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买铅笔用去了剩下钱的一半,最后用去剩下的8分,问小卫原有( )钱?

        2、苹苹做加法,把一个加数22错写成12,算出结果是48,问正确结果是( )。

        3、小明做减法,把减数30写成20,这样他算出的得数比正确得数多

        ( ),如果小明算出的结果是10,正确结果是( )。

        4、同学们种树,要把9棵树分3行种,每一行都是4棵,你能想出几种

        办法来用△表示。

        5、把一段布5米,一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 )次。

        6、李小松有10本本子,送给小刚2本后,两人本子数同样多,小刚原来

        有( )本本子。

        二、小组讨论

        三、指名讲解

        四、评价

        1、同学互评

        2、老师点评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二、出示趣味题

        1、小明在小红左边5米,小冬在小红左边8米,问小明和小冬之间有

        ( )米。

        2、河中有几只鸭子在 游泳 。游在最前面的一只鸭子后面有2只鸭子,

        游在最后面的一只鸭子的前面也有2只鸭子,游在中间的一只鸭

        子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一只鸭子,河中共有( )只鸭子在游泳。

        3、一支铅笔二个头,二支半铅笔( )个头。

        4、走上一层楼梯要走10级,从一楼走到四楼要走( )级楼梯。

        5、解放军叔叔做了一个靶子,靶子分6格,小王射了几枪,每次都

        打中了,总分为100分,问小王打了( )枪?打中了哪几

        格?( )

        二、分析

        教师带领全班,整体分析。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两次的课程,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三

        教学内容:神奇的扑克

        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猜你喜欢:

        1. 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2. 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实施方案

        3. 小学数学课堂小故事

        4. 数学趣味小故事

        5.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3篇

>>>下一页更多精彩?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第三单元“较复杂分数应用题例7”开放式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出示例7: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 。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

        师生共同画出线段示意图(图略)

        师:请大家结合线段图,开动脑筋,利用已有知识求出十月份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学生各抒己见。)

        生1:我用方程解,数量关系是计划用水的吨数-节约的吨数=实际用水的吨数,所以设原计划用水x吨,得方程x- x=480

        生2:这样做是对的!而我列出的方程是x=480+ x

        生3:从线段图可以看出,实际用水的吨数相当于原计划的(1-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我认为也可以这样列方程:x×(1- )=480

        师:这三位同学都是从列方程的角度求出了解,你们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生4:我用算术方法解。从线段图可以看出把十月份原计划用水的吨数看作9份,实际用水比原计划节约 ,那么实际用水 的吨数就是这样的8份,这正好是480吨。480÷8×9,先求每份的吨数,再乘9,就得实际用水的吨数。

        师:对他的解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认同。

        生5:我同意生4的解法,当然也可以这样列式:480÷8÷ 。先求出每份是60吨,这60吨相当于原计划用水的 ,所以再除以 就是原计划用水540吨。

        此时,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他们私下小声地议论着,过了一会儿,生6面带疑惑站起来说:老师,我也列了两个算式,不知对不?

        师:你先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6:我的算式是480÷9÷ 和480÷9×8

        师:对这两个式子,你们议一议好吗?

        生7:这两个算式都是错误的。如果这两个算式是正确的,那么刚才列出的480÷8×9或480÷8÷ 就是错误的,而刚才的算式我们已经算过了,是正确的。

        生8:我来补充,我也认为这两个算式是错误的。从线段图来看,480吨与9份显然不相对应,所以480除以9是没有意义的。

        此时,生6略有所悟地点着头,表示接受。

        生9:老师,我从上面的对应关系受到启发,480吨的对应分率是(1- ),直接列式是480÷(1- )。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利用原有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解法。真了不起!你们对刚才的这些解法还有什么意见,或者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10: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

        此时其他学生都惊讶地看着生10,老师也为之一怔,但还是追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想的?

        生10:我列的算式是480× 。

        师:对480× 你们理解吗?

        生11:我能理解。这是变换了思考角度,如果反过来把实际用水的480吨看着单位“1”,那么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就是480吨的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就是480× 。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

        [反思]

        在题目本身不具备明显的开放性的情况下,教师善于挖掘解题策略的开放性,大胆放手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让学生拥有自由的思考空间,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综观上面的教学过程,我认为主要体现了:

        1、不唯解题模式,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地思考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教师往往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具体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而上述教学片段,教师一开始就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限制,有的只是民主的氛围,自由的放飞,唯此学生才会不断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加之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致越来越高,思维也越来越活,不同水平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他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答案。尽管方式不同,但结果一样,这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的人本主义目标。

        2、不唯师不唯本,允许学生自由地评价体验成功,获得自信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有听讲的义务,而无评价的自由,唯师、唯上,这样大大地抑制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愿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我们认为,只有积极思考的学生,才会提出不同的方案,才会评价别人的方法。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敢于解除对学生的束缚,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时,教师总是巧妙地把解答的“包袱”抛还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只是简要地搭条线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自由地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

教学重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以价钱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需要除以4,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二、计算。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

三、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四、递等式计算。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

        擦家具20分,晾衣服5分

        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分类摆放后顾客去买东西更方便。你们想不想学习怎样分类呢?

        那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二、 授新课

        1、活动一:整理房间

        (1)有个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园玩,可是他的妈妈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间整理好.

        (2)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了亮亮的房间,你们想对亮亮说什么?

        你们愿意帮帮他吗?那么你们认为该怎样整理房间呢?(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

        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吗?(强调同一类的要放在一起)

        课件演示整理过程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学习用品?

        (3)整理后的房间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你们在家整理过房间吗?请大家回去后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

        2、活动二:到动物园

        (1)导入。大家帮亮亮整理了房间,亮亮非常感谢大家,现在他和妈妈一起来动物园。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你能给这些小动物分类吗?

        这些小动物可以分为两类,会飞的分为一类,另一类是不会飞的。

        请大家给会飞的动物穿上漂亮的衣裳。看哪位同学涂得又快又好,教师就把他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学生作品。

        问:他涂的对吗?你有没有不同意见?你知道会飞的小动物还有哪些?

        3、活动三:到农贸市场

        (1)导入:参观完动物园,亮亮哏妈妈来到农贸市场,课件出示,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亮亮的妈妈要考一考大家: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汇报。

        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水果有哪些?你平时还喜欢吃哪些水果?蔬菜有哪些?你还知道哪些蔬菜?(水果和蔬菜非常有营养,大家要我吃水果和蔬菜。)

        4、活动四:百货商店

        (1)导入:最近亮亮的妈妈开了一家商店,让我们去看看她进了哪些货?课件出示。

        (2)这些货物就这样摆放好吗?

        你们能帮阿姨整理一下吗?怎么整理?指名汇报

        (3)如果把这些货按玩具、文具、服装鞋帽三类来分,该怎么分?(同桌讨论)

        指名汇报,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5、 活动五:把同学分类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音乐伴奏,学生表演:有的看书、有的拍球、有的唱歌、有的跳舞、、、、、、

        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把同学进行分类。

三、 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开心吗?请你说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分类的?(如我校的垃圾分类、书店的书等)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都要分类,请大家回家后说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记下来,明天交给老师。

数学 教学设计 案例三篇

        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发现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 的辩证关系,适时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发现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 的辩证关系,适时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 难点:底数 a 的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利用多媒体

        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其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事例引入

        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指数的运算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指数有关的函数。什么是函数?

        S: --------

        T:主要是体现两个变量的关系。我们来考虑一个与医学有关的例子:大家对?非典?应该并不陌生,它与其它的传染病一样,有一定的潜伏期,这段时间里病原体在机体内不断地繁殖,病原体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分裂就是其中的一种。我们来看一种球菌的分裂过程:

        C:动画演示(某种球菌分裂时,由1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球菌分裂_次后,得到的球菌的个数y与_的函数关系式是: y = 2 _ )

        S,T:(讨论) 这是球菌个数 y 关于分裂次数 _ 的函数,该函数是什么样的形式(指数形式),

        从 函数特征分析:底数 2 是一个不等于 1 的正数,是常量,而指数 _ 却是变量,我们称这种函数为指数函数?点题。

        二、指数函数的定义

        C:定义: 函数 y = a _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_?R.。

        问题 1:为何要规定 a > 0 且 a ?1?

        S:(讨论)

        C: (1)当 a <0 时,a _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 a=﹣3 时,当_=

        就没有意义;

        (2)当 a=0时,a _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_= - 2时,

        (3)当 a = 1 时, 函数值 y 恒等于1,没有研究的必要。

        巩固练习1:

        下列函数哪一项是指数函数( )

        A、 y=_ 2 B、y=2_ 2 C、y= 2 _ D、y= -2 _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的解;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_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belongto)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_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1)8N;(2)0N;

        (3)-3Z;(4)Q;

        (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A,印度A,英国A。

        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三)课堂练习:

        课本P5练习1;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1-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

        内容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

        内容解析函数模型本身就来源于现实,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通过对展现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探究使得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或建立数学模型,并能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本课题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刚上高中进行的一节探究式课堂教学。在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可以从理解知识升华到熟练应用知识,使他们能辩证地看待知识理解与知识应用间的关系,与所学的函数知识前后紧紧相扣,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函数模型本身就是与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的,空讲理论只能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函数模型的应用和在应用过程中函数模型的建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从简单、典型、学生熟悉的函数模型中挖掘、提炼出来的思想和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应尽量让学生在简单的实例中学习并感受函数模型的选择与建立。因为建立函数模型离不开函数的图象及数据表格,所以会有一定量的原始数据的处理,这可能会用到电脑和计算器以及图形工具,而我们的教学应更加关注的是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过程来选择适当的函数模型和函数模型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着重体会的是模型的建立,同时体会模型建立的可操作性、有效性等特点,学习模型的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发展有条理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体现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

        (2)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3)通过学生进行操作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重点了解并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难点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中数据的处理

        教学目标解析通过对全班学生中抽样得出的样本进行分析和处理,,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突出重点的同时能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中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目标1,2,3)在如何用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函数应用的广泛性,同时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中的德育目标(目标4)

        学生学习中预期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预设

        ①描点的规范性;②实际操作的速度;③解析式的计算速度④计算结束后不进行检验

        针对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在课前课上处理是,课前给学生准备一些坐标纸来提高描点的规范性,同时让学生使用计算器利用小组讨论来进行多人合作以期提高相应计算速度,在解析式得出后引导学生得出的标准应该是只有一个的较好的,不能有很多的标准,这样以期引导学生想到对结果进行筛选从而引出检验.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学前言:

        函数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数学模型之一,许多实际问题一旦认定是函数关系,就可以通过研究函数的性质把握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过程

        教学前言:

        函数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数学模型之一,许多实际问题一旦认定是函数关系,就可以通过研究函数的性质把握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探究新知引入:

        教师:大家觉得我胖吗?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在街上见到一个人总是会判断这个人的胖瘦,我们衡量一个人的胖瘦一般是以自己或是他人为标准的,那么我们还见过一些用来计算人胖瘦的式子,目前全世界都使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一个人胖或不胖:

        体重/身高?(以米为单位)BMI在18.5-22.5时属正常范围,BMI大于22.5为超重,BMI大于30为肥胖。

        教师在黑板上计算一下自己的结果。那既然能用一个式子来计算,说明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要得到这个式子之类的标准,我们能用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来确定吗?

        学生回答

        教师:当然是找的人越多越好,那我们在课上先少找几个人来研究一下吧,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说一下你的身高和体重吧

        学生说,教师把相关数据填在用PPT展示的一张表格上

        教师:好,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来研究了,那接下来我们怎么来处理刚收集到的这些数据呢?

        学生回答(预期:画散点图?连线?找函数)

        教师:好,大家按小组先画图连线然后讨论一下你们小组认为哪个函数的图像符合

        学生活动并回答

        教师:好,那大家分一下工,你们几个小组来计算这个函数解析式,那几个小组来计算那个函数解析式?

        学生分小组活动?

        教师:(把学生算出的式子写在黑板上)大家计算出的解析式为什么会不完全相同呢?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计算的函数解析式是不是都可以用来刻画这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要怎么样来检验呢?

        学生回答(代入其它的点来验证)

        教师:那大家来检验一下哪个模型更符合数据情况

        学生分小组进行检验

        教师:好了,我们利用刚才收集的数据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出了一个式子,它也就是符合大家的情况的一个胖瘦的标准,既是我们班的一个标准,能用来衡量其它班的同学吗?那我们来计算一下老师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教师:可见用世界肥胖标准对老师的体重进行的评价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由此可见,所建立的模型是大体符合实际情况,看来老师是真得要下定决心减肥了.

        教师由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借助小组利用数据表格来确定可行的函数模型,并展示自己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检验

        学生通过计算器与作图,利用小组合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本节重点并突破难点

        通过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出本节主要内容,来提高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兴趣,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本节重点的框架:函数刻画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目标1,3,4

        课堂小结

        教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集体回答)

        得出: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教师用PPT展示)

        教师:

        ①下面大家把自己的数据输入计算一下你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②大家在课下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调查一下全年级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来研究一下,并进一步体会函数建模来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师用PPT展示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师留下一个扩展性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学生通过探究从而巩固教学目标1,2,3,4.并形成本节重点.

        把问题进行拓展,让学生去亲身体会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从而巩固了本节教学目标

        课后反思

        ?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