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中华成语故事100个_中华成语故事100个视频

zmhk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中华成语故事100个_中华成语故事100个视频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中华成语故事100个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中华成语故事100个的话题吧。1.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2.有哪些成语故事?3.100

中华成语故事100个_中华成语故事100个视频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中华成语故事100个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中华成语故事100个的话题吧。

1.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

2.有哪些成语故事?

3.100个成语故事和主人公

4.中国经典成语故事要最经典的

5.求100个有典故的成语,急啊!!!!!!!!!!

中华成语故事100个_中华成语故事100个视频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

        成语 是中国 传统 文化 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古代 成语 故事 ,方便大家学习

        古代成语故事

        1、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2、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一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

        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明白这是甚么鸟吗”

        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直往上冲,一鸣叫声惊人。”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之后 其它 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3、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明白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 说说 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望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样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最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望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但是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4、杀鸡取卵

        阿三家养了一只很健壮的母鸡。它到处捉虫子吃,把自己喂得饱饱的。每一天午后,这只母鸡都会准时下一个大个儿的蛋。

        阿三家母鸡下的蛋又大又好,远近闻名许多人都争着来买他家的鸡蛋。他就用这些鸡蛋来换大米,够他全家吃,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说这鸡要是一天能下两个蛋多好阿,我们家的大米就会多出一倍呢。”“可不是嘛,每一天能下三个蛋,不,四个,五个……能下十个蛋才好呢。”阿三说。

        他的妻子说:“这母鸡每一天都能下一个蛋,肚子里必须存了不少蛋吧。”阿三点点头:“那当然!”

        妻子又说:“它一天只下一个蛋,也太慢了吧。不如我们一下子把鸡蛋全拿出来,就发,大财了。”

        阿三想了想说:“对阿,我怎样没想到这个呢还是你聪明,我此刻就把鸡蛋全取出来。哈哈,咱们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了。”

        他说着就捉来母鸡,很快把母鸡的肚子打开了。咦母鸡肚子里都是一些没长成的小鸡蛋黄,有的还没芝麻大呢。

        阿三和妻子都傻了眼,后悔也来不及了。再也,没有母鸡下蛋换米了,他们俩对着母鸡大哭起来。

        没过几天,阿三家的米缸就见了底,他们只能回忆以前的完美日子了。

        5、刻舟求剑

        古时候,楚国有一个人,在他坐船过江的时候,一不留意,把身上挂的一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那个人不慌不忙地从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宝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嘴里自言自语嘱咐自己:“别忘记了,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同船人见他不着急的样貌都很纳闷,就问他:“为什么不赶快下水捞宝剑?你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呀?”

        “着什么急,我的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从这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宝剑找回来。”

        过了一会儿,船到了目的地,停下来靠了码头,这个人便从船上刻的记号处,跳下水去捞宝剑,但是,摸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这样寻找宝剑都感到很可笑,有一个人说:“宝剑掉江里以后,船还是在行走的,而宝剑沉在水底下是不会跟着走的。事实上,此刻船离开丢剑的地方已经很远了,再按船舷上刻记号处去找它怎样能找到呢?”

        大家都议论说:“这个人连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之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剑”这句成语,比喻人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处理。

        6、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样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先,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就应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此刻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7、病入膏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立刻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阿!”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8、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此刻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之后,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忙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齐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明白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期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明白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之后,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最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10、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务必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透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但是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能够互相帮忙,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阿!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此刻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明白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相关 文章 :

        ★ 历史三字成语故事精选10篇

        ★ 中华古代成语故事精选5篇

        ★ 历史寓言故事成语

        ★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篇

        ★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精选

        ★ 中国古代经典成语故事

        ★ 古代励志成语故事精选

        ★ 成语故事大全精选合集

        ★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

有哪些成语故事?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如下:

       1、一鼓作气: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2、悬梁刺股: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3、完璧归赵:秦昭王得知赵惠王得到和氏璧,想假装以15座城池与他交换来骗取和氏璧。赵惠王派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谈城池交换事宜。蔺相如设计骗回和氏璧,并派人连夜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气得要杀死蔺相如。

       4、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100个成语故事和主人公

       (一)、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二)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三)盲人摸象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四)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五)按图索骥

       典故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六)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七)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八)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九)暗度陈仓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十)约法三章

       秦末,刘邦带领义军驻军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占咸阳。为了得到百姓的支持,他又退守霸上,召集关中一带的领袖开会,宣布废除秦朝的酷刑,为了维护地方安定,同时与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十一)一字千金

       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年幼继位,由相国吕不韦辅政,为了笼络人心,增强实力,吕不韦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并把这一部10多万字的书挂在咸阳的门市上,宣布谁能指出书中不足,增加或删除其中一字者,赏给其千金。

       (十二)悬梁刺股

       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十三)背水一战

       西汉三年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用计将其引至河边,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消灭赵国。

       (十四)多多益善

       西汉初期,韩信最初投奔项羽,没有得到重用,就去投奔刘邦,经丞相萧何极力推荐,才担任汉军的大将军。一次刘邦问韩信能够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越多越好,因此得罪了刘邦。后来西汉巩固后,韩信被封为淮阴侯,不久就朝廷所杀。

       (十五)完璧归赵

       秦昭王得知赵惠王得到和氏璧,想假装以15座城池与他交换来骗取和氏璧。赵惠王派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谈城池交换事宜。蔺相如设计骗回和氏璧,并派人连夜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气得要杀死蔺相如。

       (十六)画龙点睛

       南朝梁代著名书画家张僧繇特别擅长画龙,梁武帝在金陵建安乐寺,让张僧繇在墙上画龙,他画了四条龙栩栩如生,但都没有点眼睛。众人不解,怂恿他点上龙眼,他刚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顿时闪电四起,两条龙腾空而去。

       (十七)入木三分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十八)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十九)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人称“卧龙先生”。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二十)胸有成竹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文同都擅长画竹,苏轼习惯画墨竹,认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种了很多竹子,每天观察竹子的成长变化,因此画出的竹子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画家晁补之称赞文同画竹是“成竹已在胸”。

       再来一个经典的中华历史上的成语故事:掷果盈车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要最经典的

       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求100个有典故的成语,急啊!!!!!!!!!!

       经典的成语故事有:

1,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2,坐享其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攻打,有一年,魏国攻打中山国,魏文候要向赵国借路。赵国国王赵候(即赵籍)想拒绝魏文侯借路的要求,大臣赵得知道了,便赶忙劝说:魏国攻打中山国,如果不能胜,也必然消耗重大,造成国力疲惫。

       魏军如果消灭了中山国,由于我们赵国居中间,他们想保留中山国的土地,势必难。赵利见赵烈侯还在犹豫,便进一步说道:大王还犹豫什么?

       这件事动刀动枪费军力的是魏国,到头来,获得中山国,坐享其成的,是我们赵国,所以借路一事,必须答应,这对我们有利无害。

       赵利见赵王面带喜悦之色,便又急忙补充说:答应是答应,但不要高兴地答应,如果魏国觉察出我们的用心,就会把攻打中山国的计划取消。所以要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说:魏两国是友邦,能不借路吗?

3,毛遂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hán)郸(dān)。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他挑来选去,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

       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

       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厉声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4,程门立雪

       宋朝的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习。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

       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5,滥竽充数

       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

       1.匡衡凿壁(匡衡凿壁)

       出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西京杂记》卷二

       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勤学

       近义词凿壁偷光

       押韵词舳舻相继、舍身取义、安心乐意、英英玉立、河山带砺、率性任意、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义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成语举例因效匡衡凿壁之义,于墙上穴一小孔,置灯彼屋而光射此房。 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书房壁》

       2.老泪纵横(老泪纵横)

       出处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唐·杜甫《羌村三首》

       解释纵横:交错。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常与“泣不成声”连用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满面泪痕、泪如雨下

       反义词笑逐颜开、眉开眼笑

       同韵词电照风行、心和气平、兵无常形、官止神行、赫赫之名、肆虐横行、事无二成、少年老诚、一气呵成、便宜施行

       成语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肃宗的许可回家探亲,在回家途中亲眼看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种种惨境。邻居问他战争何时才能结束,并诉说家乡的苦难:地没有耕种,孩子们被逼去打仗……说到伤心处,乡亲们老泪纵横,杜甫只好仰天长叹

       3.无中生有(无中生有)

       出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

       释义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凭空捏造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造谣生事、信口雌黄、捕风捉影

       反义词确凿无疑、铁证如山、事出有因

       押韵词眠花卧柳、齐大非耦、十字街口、霹雳手、食不充口、帖耳俯首、鲐背苍耈、红灯绿酒、一介不苟、引领翘首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大哲学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论。他认为宇宙的形成过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有形体的天地,有形体的天地生于无形体的道

       4.近水楼台(近水楼台)

       典故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优先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义词隔岸观火

       押韵词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负才、助边输财、土木形骸、手到拈来、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计斗负才、惠然肯来

       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5.鸡鸣狗盗(鸡鸣狗盗)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旁门左道

       反义词正人君子

       同韵词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夺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图报、着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骄戒躁、闳远微妙、三星高照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同韵词冥漠之都、雨歇云收、与羊谋羞、养尊处优、一壑一丘、归正首丘、帷幕不修、黄干黑廋、皮里春秋、无妄之忧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7.坚贞不屈(坚贞不屈)

       出处坚强而不屈,义也。 《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厉节,敦乐爇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 《后汉书·王龚传》

       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意志坚定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

       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

       同韵词批吭捣虚、穴处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驹、乘隙捣虚、温恭自虚、投刃皆虚、华屋丘墟、穷大失居、丢卒保车

       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8.盲人摸象

       出处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大般涅盘经》三二

       释义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看问题以偏概全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相反词洞察一切、仰视观察

       同韵词东游西逛、后来者居上、一瓶不响,半瓶晃荡、详略得当、打翻身仗、层峦迭嶂、门户开放、一石激起千层浪、狂涛骇浪、大失所望

       成语故事古代佛经里讲到有几个盲人去摸大象,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棍子,一个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个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像绳子。因为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大象的整体形象

       9.摩肩接踵

       典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战国策·齐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宋史·李显忠传》

       释义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熙熙攘攘、熙来攘往

       反义词地广人稀

       同韵词雾兴云涌、堤溃蚁孔、血气方勇、小怯大勇、恃强怙宠、成何体统、大智大勇、血气之勇、贯鱼成宠、北辰星拱、......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10.名正言顺(名正言顺)

       典故《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释义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说话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理直气壮

       相反词理屈词穷

       押韵词出内之吝、情至意尽、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砺世摩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民保于信、言之过甚、高谈弘论、黄中内润、单传心印、......

       灯谜闯王登基改国号

       成语故事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11.名落孙山(名落孙山)

       典故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宋·范公偁《过庭录》

       释义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落选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一败涂地

       相反词名列前茅

       同韵词先我着鞭、缺吃少穿、沥胆披肝、春满人间、陈旧不堪、鹏抟九天、窥见一斑、瓮尽杯干、粲然可观、沥血披肝、......

       谜语写中文

       成语故事宋朝苏州滑稽才子孙山与朋友去苏州参加乡试。考完以后,孙山考中但是最后一名。朋友没考中留在省城。孙山回到乡里接受乡亲的祝贺。朋友的父亲来打听儿子的情况,他作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来回答朋友的父亲

       12.孟母三迁(孟母三迁)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词三迁之教

       同韵词学如登山、千古奇冤、坐卧不安、鬼计多端、沸反连天、阴凝冰坚、一夫得道,九族升天、衣弊履穿、呼吸之间、伯仲之间、......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13.落井下石

       典故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释义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陷害人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相反词助人为乐、雪中送炭、相濡以沫

       同韵词择善固执、安弱守雌、君仁臣直、史鱼秉直、一资半职、一口不能着两匙、词正理直、船到桥门自会直、半文不值、设官分职、......

       年代古代

       灯谜往井下人滚石头

       邂逅语推人下井还要滚石头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为过失而被贬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忧郁不得志而死。文学家韩愈见好友被小人进谗言而替他打抱不平,为他写墓志铭深刻揭露那帮落井下石的人,同时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时指天发誓掏心窝的人

       14.励精图治(励精图治)

       出处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汉书·魏相传》厉精图治,将大有为。 《宋史·神宗纪赞》

       解释图:谋求,设法。厉:奋勉。治:治理。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亦作“励精图治”、“厉精求治”、“厉精为治”。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统治者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雄才大略

       相反词丧权辱国、祸国殃民

       同韵词朝三暮四、百金之士、枯槁之士、穷巷陋室、操戈同室、悠然自适、逆天行事、前尘影事、旷职偾事、少不经事、......

       年代古代

       灯谜医学

       成语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刘询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假借太后命令欲杀魏相,汉宣帝先发制人将霍氏满门抄斩,从此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15.乐极生悲(乐极生悲)

       典故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史记·滑稽列传》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淮南子·道应训》

       解释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高兴到极点就生灾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否极泰来、物极必反

       反义词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同韵词暴戾恣睢、长傲饰非、治乱扶危、蕙折兰摧、凤皇于蜚、招事惹非、大雪纷飞、双宿双飞、早出暮归、物是人非、......

       年代古代

       谜语笑死人;江州司马青衫湿

       歇后语新媳妇流泪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威王很小就继承了王位,他一味贪图玩乐,在都城临淄建造“稷下”宫,让能言善辩的人陪他聊天。一次楚国侵略齐国,淳于髡凭口才请来赵国救兵解围。齐威王摆酒庆功,淳于髡趁机给他讲乐极生悲的道理,帮他成为明君

       16.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出处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诗经·小雅·天保》

       释义疆:界限。万年长寿,永远生存。用于祝人长寿。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祝人长寿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寿比南山、极寿无疆

       同韵词规圆矩方、挖肉补疮、右手画圆,左手画方、惹祸招殃、济世经邦、灌米汤、锐不可当、瘗玉埋香、鼓旗相当、自是不彰、......

       年代古代

       谜语最大的寿

       成语故事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描写农奴的生活图景,农奴们一年忙到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而他们的主人们每天都是过着莺歌燕舞的生活。他们每年都要搞年终宴会,杀猪宰羊,登上父夜堂,端起酒杯互相祝福“万寿无疆”

       17.万死不辞(万死不辞)

       典故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

       释义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用法作谓语;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视死如归、出生入死、在所不辞

       反义词贪生怕死、畏首畏尾

       押韵词麤衣恶食、聪明正直、揽名责实、绊脚石、纥字不识、麤袍粝食、燕岱之石、牡丹虽好,也得绿叶扶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浣衣菲食、......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权,骄横跋扈,为自己修筑宫殿,准备篡位。忠臣王允担心汉室江山,他问自家歌妓貂禅能否帮他的忙。貂禅说她为大人做事万死不辞,于是王允将貂禅许配给吕布后,又进献给董卓,借吕布的手杀了董卓

       18.七情六欲

       典故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礼记·礼运》

       解释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

       用法作主语、宾语;形容人的感情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五情六欲

       反义词四大皆空

       同韵词群分类聚、穿文凿句、拂衣而去、言来语去、井井有序、搓绵扯絮、春秋积序、一替一句、千条万绪、设心积虑、......

       年代近代

       成语故事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而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

       19.期期艾艾

       出处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史记·张丞相列传》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解释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用法作谓语、状语;形容口吃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支支吾吾

       相反词油嘴滑舌

       同韵词猛志常在、飞土逐害、布衣韦带、优胜劣汰、沉着痛快、意出言外、赤诚相待、吃糠咽菜、万般无奈、胡孙入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汉朝初年,汾阳侯周昌跟随刘邦打天下,刘邦宠爱戚姬,想废太子立戚姬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周昌不顾个人安危上殿晋见,结结巴巴不知说什么为好,就是阻止刘邦废太子。刘邦非常感动,再也不提废太子之事

       20.两袖清风(两袖清风)

       出处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

       解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官清廉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洁身自好、一贫如洗、廉洁奉公

       反义词贪得无厌、贪赃枉法

       同韵词战兢兢、一个萝卜一个坑、虎口余生、声价倍增、一路风清、口口声声、远来和尚好看经、济弱扶倾、画龙点睛、身微言轻、......

       灯谜马蹄服

       歇后语胳膊弯里打凉扇

       成语故事明朝监察御史于谦为官十分清廉,从不收受老百姓的财物,而当时的官场十分腐败。于谦在任巡抚期间回京什么也没有带,特带《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21.空前绝后(空前绝后)

       出处顾(顾恺之,晋代画家)冠于前,张(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绝于后,而道子(吴道子,唐代画家)乃兼有之。 宋·赵佶《宣和画谱》

       解释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极不寻常的盛况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绝无仅有、亘古未有、史无前例

       相反词比比皆是

       同韵词男女老幼、与天地同寿、黄干黑瘦、无出其右、积素累旧、异姓骨肉、一蹴而就、无疆之寿、循循善诱、东挪西凑、......

       谜语木屐;无始无终

       邂逅语马蹬子钉掌;女同志穿凉鞋

       成语故事晋朝大画家顾恺之所画人物神态逼真,形象生动。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善于画山水人物,传说他画龙点睛。唐朝画家吴道子集绘画与书法于一身,让人叫绝。后人说顾恺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张僧繇的成就后人莫及,吴道子则是空前绝后

       22.曲高和寡

       出处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阳春白雪

       反义词下里巴人

       同韵词尻轮神马、一定之法、披袍擐甲、舞文玩法、涉笔成雅、不变之法、束兵秣马、半真半假、临崖失马、避世金马、......

       年代古代

       谜语一钩新月伴新主

       邂逅语毛驴嗓门大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23.如雷贯耳(如雷贯耳)

       出处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

       解释贯:贯穿,进入。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客套话

       结构动宾式

       相近词名满天下、闻名遐尔、如雷灌耳

       反义词无名小卒

       同韵词......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董卓利用实力把持朝政,图谋篡位,司徒王允和养女貂禅商定要利用吕布杀了董卓。王允先把貂禅许给吕布,然后献给董卓,吕布见貂禅被董卓霸占,心里十分气愤与无奈,貂禅表示吕布名声如雷贯耳,愿意跟他共度一生

       24.救死扶伤(救死扶伤)

       典故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释义扶:扶助,照料。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用法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医生的职责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治病救人

       相反词落井下石

       押韵词桂子飘香、死而不僵、鸿案相庄、纲挈目张、歧路他乡、以柔制刚、剜肉成疮、直接了当、捉贼捉脏、鱼米之乡、......

       年代古代

       灯谜医生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被汉武帝打入大牢,被处以腐刑。他的朋友任安来信要他“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任安也因事下狱当斩,司马迁给他写信,叙述自己是怎样忍受痛苦活下来。他当时为李陵辩护,说他英勇善战,使敌人无暇救死扶伤

       25.集思广益(集思广益)

       出处国家所以设立衙署,盖欲诸臣共集一堂,互相商榷,佞者既明目共视,难以挟私,贤者亦集思广议,以济其事。 清·昭梿《啸亭杂录·钱南园》

       解释指集中众人智能,广泛进行议论。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博采有益的意见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群策群力、广开言路

       反义词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押韵词出何典记、小本经济、指天画地、寸长尺技、上气不接下气、春回大地、张筵设戏、啼天哭地、阳煦山立、难兄难弟、......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国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诸葛亮处理。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并不居功自傲,经常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有部下反对他这样做,他认为这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有益的建议

       26.含沙射影

       典故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 南朝宋·鲍照《苦热行》

       释义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说话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含血喷人、指桑骂槐、恶语中伤

       相反词光明正大、直截了当

       押韵词狡焉思逞、坑灰未冷、兵强将猛、称锤落井、多快好省、大梦方醒、大煞风景、飘萍断梗、忠心耿耿、返躬内省

       成语故事古代传说水中怪物蜮,形状像鳖,只有三条腿,嘴里有一条像弓的横肉,看到岸上或水上人或人影经过时就喷射沙子,被喷之人就会生病,非常痛苦,严重的直到死亡。由于它很坏,人们一旦见了一般都是想办法避开

       27.画蛇添足(画蛇添足)

       典故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战国策·齐策二》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馀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多余的事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徒劳无功、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反义词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同韵词大简车徒、懋迁有无、乌舅金奴、烟波钓徒、华冠丽服、社鼠城狐、修饰边幅、一民同俗、雄飞雌伏、老牛舐犊

       成语故事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28.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出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称赞年轻人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少年老成

       反义词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同韵词摧折恶类、好施小惠、亏于一篑、截辕杜辔、风通道会、不进则退、木朽形秽、楛耕伤稼,楛耘失岁、阿尊事贵、倚姣作媚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几个小孩在游玩,他问其中一个不玩的小孩,小孩说疯玩会有伤害的。小孩筑城挡住了孔子的车,孔子问为什么不让车,小孩说从来都是车避让城堡没有城堡让车的,孔子听后叹息道:“真是后生可畏!”

       29.祸起萧墙(祸起萧墙)

       典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同韵词拘俗守常、龙飞凤翔、纷纷洋洋、狐埋狐扬、龙战玄黄、骑鹤上扬、愁多夜长、问道于盲、平平常常、动静有常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30.害群之马(害群之马)

       出处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庄子·徐无鬼》

       解释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危害集体的人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城狐社鼠、残渣余孽

       相反词仁人志士、谦谦君子

       押韵词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舞文枉法、形孤影寡、添砖加瓦、雍容尔雅、熟羊胛、富商大贾、强不犯弱,众不暴寡、片鳞碎甲、虚舟飘瓦

       成语故事传说黄帝轩辕氏去且茨山找神仙大隗讨教治理天下的良方,在半途中遇到一个牧马的孩子,黄帝向他问路,孩子告诉大隗的住处。黄帝问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孩子说:“治理天下就和放马一样,只要那去其害马就可以了。”黄帝顿悟其中道理

       好了,关于“中华成语故事100个”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中华成语故事100个”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