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上册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上册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上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上册的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1.小学三年级上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上册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上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上册的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2.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有哪些内容

4.三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六单元

5.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上册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三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优美。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平均分)

       生:平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平。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师:把这些食品平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蛋糕每份半个,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象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二、新授

       (一)认识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2、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来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3、师: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半块蛋糕吗?(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之一而不是之二

       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很好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研究它的写法。它的写法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三部分)哪三部分?()为了讲起来方便,人们给这三部分都起了一个名字,它们分别叫分数线、分母、分子;你知道这三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

       4、练习一:判断(电脑出示)

       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形的1/2吗?(用手势表示)

       ()()

       说一说为什么不是?

       5、练习二;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王老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

       (二)认识1/3

       (电脑显示)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电脑演示)。那么这一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第二份、第三分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其它分数

       接下来,王老师要看看大家创造力,请你来创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四)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1/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

       2、比较1/2,1/8的大小

       3、比较1/4,1/8的大小

       4、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五)练习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呢?

       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王老师与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篇二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13页、第11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此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一天,小猴、小狗、小松鼠到企鹅博士家做客,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7、3、9摆出所有的三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四个。)他们三个好朋友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帮他们吗?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这三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三位数呢?密码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

        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边摆数字边记数,有的一个人思考,有的则跟同桌合作,一个操作另一个记数,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刚才都在很认真的'思考,你们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三位数,现在谁愿意说说你的探索结果?

        汇报交流。

        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一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交流

        (1)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那么开锁的密码也就不能确定,小猴、小鸭、小鸡可急坏了!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7、3、9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小组长记录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一会到上面来展示。

        (2)小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3)展示交流

        师:你们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究成果?

        生1:我们一共摆了6个三位数,我们的方法是首先确定左边的数字7,然后将后面两个交换位置,在确定中间的数字3,然后交换两边的数字,最后确定右边的数字9,将前面的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分别记录下来。(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们也摆出了6个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73、937;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93、739;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97。我们画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这样更加清楚。(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棒!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3:我们也摆出了6位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79;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39、793;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37、973。我们也制作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展示小组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有序思考,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讨论解觉这个关键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过汇报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此类问题解决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突出排列的有序性,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师:(出示课件)这是其中部分同学的摆数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摆的的,保证了结果的不重复,不遗漏。(师随机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现在我们继续帮助小动物们找开锁密码吧!(出示课件),这是同学们找出的六个数,现在你们知道开锁密码是什么了吗?

        生:从小到大排列的第四个数,是739。

        师:你们真棒!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他们终于见到了企鹅博士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广角的知识。(板书:数学广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他们三位好朋友在企鹅博士家做完客后,小猴提议说,在附近有个影视城,我们到那儿去游玩吧。在影视城他们不仅玩的非常愉快,而且还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场景,同学们想看吗?(想)

        2、课件出示场景1:

        (1)请学生说说,图画里看到了什么?

        (教师随即提出问题:"是啊,他们拍完了《西游记》打算拍照留念,像这样三个徒弟交换位置,共有几种交换方法呢?")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可以用符号代替人物在纸上比划。

        (3)汇报交流。

        生1:先确定最左边的人,然后右边两个人交换;

        生2:先确定最右边的人,然后左边的两个人交换;

        生3:我认为也可以先确定最中间的人,然后左右两个人交换。

        交流的过程中,把学生刚才用符号代替画下来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课件出示场景2

        (1)教师介绍: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影视城玩游戏,尝试当小演员的滋味呢!可是他们好像闹矛盾了,要交换角色了,看看明明说什么?(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

        (2)三人小组把自己当成小演员,也来做做这个游戏,要保证把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

        ①三人小组,开始讨论。

        ②上台演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拍照片和角色转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1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的方便,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知识面。提示学生:不但数字有排列问题,人物有排列问题,其实在变化万千的图形世界里也有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2的问题时,采用三人小组身临其境排列法,不但巩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而且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检验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

        (三)运用排列,制作奖品

        1、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老师要奖励每个学生几朵特别的花儿。这些花儿都已经在你们手中。可是都没涂颜色,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样,涂出所有情况,看谁涂的方法好)

        2、学生开始动手涂,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3、个别学生汇报展示,下面学生评价,教师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对老师发的奖品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上让他们来涂发给自己的奖品,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题目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实所有方法罗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以此进行思维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在课下尝试用辣、不、怕三个字可以组成多少句有意思的话,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篇三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节课在学生观察、触摸的活动中突破难点,感悟、感知周长的意义。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周长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触摸,正确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会用恰当的方法测量、计算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学生分析:

       1、学生的年龄为8岁左右,对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兴趣很浓。

       2、学生喜欢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教学方法:

       1、让学生在摸一摸学具及观察画面中讨论、归纳周长的意义,主动获取新知。

       2、 在感知周长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画面提示独立完成周长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PPT课件、自制。

       2、 学生准备树叶、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绳子、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收获果实的季节。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这些树叶漂亮吗?想不想描一下它们的形状?

       二、探索什么是周长。

       1、感悟周长。(描一描、说一说)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开始吧!

       2、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描得对吗?嗯,表达的非常清楚。

       3、再指名学生说从哪里开始,到那里结束的?

       4、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课件演示),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这片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5、再来看,(课件出示图形),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纸,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用笔描出来。描完后同位的相互交流一下。(注意:检查时要注意学生描的是不是一周,课件显示错误和正确的描法,加深学生对一周的正确认识)

       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那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学生答)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真聪明!)

       三、联系实际,感知周长。(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1、找一找,摸一摸。

       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边线。(指导:地面的周长、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鞋底的周长。)

       2、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3、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是吗?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下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腰围。

       (2)、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注意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个结果,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

       1、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45页,做第3题。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知道它们是否一样长呢?(课件演示课)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同位合作。(课本45页第2题,课件显示)

       3、描一描。独立完成。(课本45页第1题)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六、思维拓展。

       课件显示: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有哪些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内容——《什么是周长》.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生、目标、方法、过程、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课加以说明: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有: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周长的含义,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计划一课时进行教学。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课教材有以下编写特点:首先通过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又通过操作活动理解周长的意义;最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课教材体现了“转化”“平移”等数学思想。                                   

       “转化”方法是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思考方法,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把未知变为已知,把复杂变为简单的思维方法。课后的练习3向学生渗透了平移的数学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力争做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二、学生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生活中会用“边线、一周”等词进行表达和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到周长的生活原形,利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四、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五、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创设了这样情境:图形家族的三角形、长方形、梯形一直在为“谁的周长长”争吵不停,这时问学生“同学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想帮它们解决必须有一个问题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周长”自然导入本节课。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说一说,感知树叶的周长

       首先利用描树叶的情境,在描、说的过程中体会什么是图形的一周;再问学生:“为什么有的同学描的快,有的同学还没有描完呢?”让学生体会长度并初步感知树叶的周长;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刚获得对树叶周长的体验来做裁判,判断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谁爬过的长度是它们所爬树叶的周长呢?不仅让学生体会一周是从起点开始还要回到起点,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感知周长的概念

       在前面的基础上,提问:“图形有周长吗?”此时学生的心里也有了一个小小的问号,这时,我就告诉学生什么是三角形的周长,然后紧接着问:“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梯形的周长呢?”接着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初步感知周长后,请学生观察简笔画,哪个图形所有线条的长度正好是图形的周长?让学生体会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对周长的含义得到完整的认识。

       3、量一量,理解周长的意义

       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后,帮助图形家族的几位朋友解决问题,“谁的周长长?”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另外,及时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图形周长的认识,多次体验,感悟周长的概念,体现学生认识的过程。在试讲时,这部分最成功的是让学生汇报不同的测量方法,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体www.shuxueba.com会到同一图形可能测量方法不同。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找一找、摸一摸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再与学生一起演示,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这样,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量、估腰围

       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已经感受到很多图形和物体表面都有周长。这时告诉学生,周长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腰围。教师首先示范测量的方法,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使学生在反复估计、测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估计的能力。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估计不是乱猜,要有据可循,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提高练习、巩固新知

       利用“图形家族出难题”的情境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题是用两根一样长的铁丝围成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判断它们的周长一样吗?第二题是有两根铁丝围成的图形,(P45 3(1))它们的周长一样吗?让学生明确图形形状不同,周长却有可能相同,使学生会用转化、平移的方法来解决较难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从课堂走向课外,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反思

       在教学设计和试讲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本教学设计和其他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有:一方面是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和其他教学设计有所创新的地方有:整体设计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创设图形家族争吵谁的周长长,利用学生爱帮助别人的特点,引出问题“什么是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方式,并交流测量结果和体会;布置作业为: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

三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六单元

       1、测量(长度单位及质量单位)。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四边形。

       4、有余数的除法。

       5、时、分、秒。

       6、多位数乘一位数。

       7、分数的初步认识。

       8、可能性。

       9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与组合问题)。

       小学数学:

       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做中学,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知识点:数、数的改写(省略)分数、小数与百分数分数、小数与百分数、数的比较、数的性质数的认识、式与方程、计量单位比与比例图形、空间统计和可能性、整数

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思维导图的画法如下:

       1、确定中心主题:在本单元中,中心主题是“面积”。这个主题可以是思维导图的中心,也是其他所有子主题的起点。

       2、列出子主题:围绕着“面积”这个主题,可以列出几个子主题,例如“面积的概念”、“面积的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等。这些子主题是思维导图的第二层,也是与中心主题直接相关的内容。

       3、扩展细节:在每个子主题下,可以继续列出更详细的内容,例如“面积的概念”可以包括“定义”、“类型”等细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包括“公式”、“应用”等细节。细节可以是思维导图的第三层或更下面的层级,用于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子主题的内容。

       4、使用图形和颜色:在思维导图中,图形和颜色是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可以在思维导图中使用各种形状、颜色和字体来区分不同的主题和子主题,这样可以使思维导图更加生动、有趣且易于记忆。

       5、简洁明了:在写作思维导图时,要尽量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每个节点的内容应该是简洁的,而且要尽量用关键词或短语来表达。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课程内容

       1、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课程内容包括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的数的乘法。这个单元介绍了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以及如何进行几百几十的数的乘法运算。

       2、课程通过一些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例如,通过计算“一个苹果10元,买12个需要多少钱”,学生可以理解到12乘以10等于120,从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接下来,课程介绍了如何进行几百几十的数的乘法运算。通过一些实例和练习,学生可以掌握几百几十的数的乘法运算方法。例如,通过计算“一个书包25元,买350个需要多少钱”,学生可以理解到350乘以25等于8750,从而掌握几百几十的数的乘法运算方法。

       4、课程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通过计算班级总人数、计算学校总人数等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的数的乘法运算方法。

       《什么是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课本的44、4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重点难点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

       认识周长,会测量并计算基本图形的周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初步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与学法教法设计

       为了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我综合运用“活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课堂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则是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法主要体现如下两大特色:

       1、教学过程体现“两全、三动、一参与”:那就是让全班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

       2、体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设境激趣,导入新课——操作探究,构建新知——运用知识,深化认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活动一:看一看,比一比

       借着08奥运会的契机,上课一开始,我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同学们,08奥运会在我国举行,动物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瞧,一只蚂蚁正在练习跑步呢。

       生动有趣的画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我趁机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这只蚂蚁是沿着树叶的什么跑的:引导他们发现从起点起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走,又回到了起点,跑的是树叶的一周。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树叶一周”的含义,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为下面学习什么是周长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描一描,说一说

       “小朋友们,现在请你从收集到的树叶中挑一片,在一张纸上用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行吗?”

       在学生独立活动之后,我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 “是怎样描的”。学生在描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起点,这时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明确:不管从哪里开始描,最后都要回到起点。从而渗透“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的含义,教师小结并板书: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然后让学生描一描课后练习题第一题中的图形。

       在学生经历了上述活动后,让学生在看、描、说等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平面图形周长的描述性概念。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什么是周长”,而且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让他们从生活中找一个物体,或者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说说“什么是周长”,例如: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并用手去摸一摸他们,让学生切实感受周长的存在,理解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从物体表面的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紧接着教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还可以让他们明白不仅我们身边有周长,就连我们身上也有周长,引导学生认识腰围,头围

       “商店有大、中、小码三种型号的裤子,陈老师想买一条,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我适合穿什么码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要量腰围。要结合生活实际,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因此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互相合作,量出同桌的腰围。同时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

       (三)运用知识,深化认识

       创设“闯关”情境,激发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没闯过一关就会得到相应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胜利者”

       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小组中与同学合作,测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学会量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几何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第二关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上两个练习 .

       第三关:为了让学生感受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判断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先作出自己的判断,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在班级发言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平移边线的过程,直观地让学生看出第一组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不一样,第二题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

       整个闯关游戏由易到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为了可把本节所学的知识、技能及思维方法进行归纳梳理我设计如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②有关周长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2、拓展延伸:课后找一片自己最喜欢的树叶测量它的周长。设计意图:这样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限延伸。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课题,从树叶和一个图形入手,再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生活中的物体或具体的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这样从个别到一般地深化学生对“什么是周长”的认识,从而扎扎实实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上册”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上册”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