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书_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书人教版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书_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书人教版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书”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书_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书人教版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书”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七年级上册所有的书有几本?分别是什么?一共多少元?

2.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3.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书_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书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所有的书有几本?分别是什么?一共多少元?

       初一上册一共有7本课本,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历史、政治、地理。

       有些内地区语文、数学容、英语、政治、物理除了课本还有练习册和单元测试卷。历史、地里、化学除了课本之外还有填图册和地图册。生物初课本之外,要发20多本。

       通过实验,教科书可以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内角等于180°的基础上,得到了理论证明,得到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然后,通过引入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引入了多边形的相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外角和公式。

扩展资料: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1)能够运用有关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和圆的一些概念和性质进行论证与计算。  

       (2)能够使用直尺、圆规、刻度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图形,并能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常用的基本图形,以及能解最简单的几何作图题。 

       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运用数学概念、原理、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提高思维水平。

       百度百科-中学数学 (学科)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欢迎阅读参考!

题: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

        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 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 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7页习题1。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 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

        七年级的同学刚刚开始接触高中的数学课程,打好基础是关键,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整式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 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 ; (2)abc; (3)b2; (4)-5ab2; (5)y; (6)-xy2; (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 ② ; ③?r2; ④- a2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 ,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 ②-x2y3与x3没有系数; 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 ⑤-32x2y3的次数是7; ⑥ ?r2h的系数是 。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9:1,2。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几何图形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与几何体的关系过程,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立体图形.

        (2)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技能.

        (3)经历对点、线、面、体关系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

        (4)经历画图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直线和角的一些简单性质;掌握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表示方法;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5)在现实情境中,探索两条线段、两个角的比较方法及比较的结果,探索线段与线段之间、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6)认识线段的等分点,角的平分线、角角和补角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掌握的几何体知识描述现实物体的形状,在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

        (3)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能在现实物体中,发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能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6)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数学知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1)掌握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会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会用符号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了解两点距离的定义.

        (3)会用符号表示一个角,学会度量一个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确定几个角的运算关系.

        2.难点:

        (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2)从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图形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对这些性质进行描述.

        3.关键:

        (1)从实际出发,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时划分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2课时

        4.2 直线、射线、线段 2课时

        4.3 角 4课时

        数学活动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2课时

        教学设计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1.1 几何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120页.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课本图4.1-5的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4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1-7(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③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第119页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

        注:小结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归纳,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3页至第124页习题4.1第1~6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下图所示,这些物体所对应的立体图形分别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如下图所示,每个都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 ).

        A B C D

        3.如下图所示,经过折叠能围成一个棱柱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三、解答题.

        4.桌上放着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如下图(1)],请说出下列三幅图[如下图(2)]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5.如下图,用4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该几何体所得的平面图形.

        6.如下图,动手制作:用纸板按图画线(长度单位是mm),沿虚线剪开,做成一个像装墨水瓶纸盒那样的长方体模型.

        答案:

        一、1.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二、2.C 3.D

        三、4.分别是从左面、上面和正面看到的. 5~6.略

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有理数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数,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解决问题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6.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二.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四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数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冲坡中学是乐东县利国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及学习习惯是比较差。学生对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应;不过,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步淡化,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现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已逐步形成。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情境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

        4+(-2),

        黄队的净胜球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

        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打平为?0?.比如,赢3球记为+3,输1球记为-1.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1球,那么全场共赢了4球.也就是

        (+3)+(+1)=+4.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

        (-2)+0=-2;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4)+(+3); (2)(-4)+(-3); (3)(+4)+(-3); (4)(+3)+(-4);

        (5)(+4)+(-4); (6)(-3)+0; (7)0+(+2); (8)0+0.

        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例2(教科书的例1)

        解:(1)(-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2)(-4.7)+3.9 (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4.7-3.9) (和取负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0.8

        例3(教科书的例2)教师在算出红队的净胜球数后,学生自己算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科书第23页练习第1与第2题

        (1)(-0.9)+(+1.5); (2)(+2.7)+(-3); (3)(-1.1)+(-2.9);

        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五)练习设计

        1.计算:

        (1)(-10)+(+6); (2)(+12)+(-4); (3)(-5)+(-7); (4)(+6)+(+9);

        (5)67+(-73); (6)(-84)+(-59); (7)33+48; (8)(-56)+37.

        2.计算:

        (1)(-0.9)+(-2.7); (2)3.8+(-8.4); (3)(-0.5)+3;

        (4)3.29+1.78; (5)7+(-3.04); (6)(-2.9)+(-0.31);

        (7)(-9.18)+6.18; (8)4.23+(-6.77); (9)(-0.78)+0.

        4.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五.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30分钟以上)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

        现在,试比较这两类教学设计的得失利弊.

        第一种方案,教学的重点偏重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法则的应用,这种教法近期效果较好.

        第二种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第一种方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权衡利弊,我们主张采用第二种教学方法。

        六.点评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章 有理数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夯实基础

        (1)序号为几的零件最接近标准?

        ④-(-) ?0.025.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推理训练.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思考:在小学里,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有哪些运算律?它们的内容是什么?能否举一两个例子来?那这些加法运算律还适用于有理数范围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计算:20+(-30)与(-30)+20两次得到的和相同吗?

        得出结论:20+(-30)=(-30)+20

        换几组数去试:得到加法交换律:a+b= ?(学生填).

        其实,学生在小学中就已经接触到运算律,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小学中除了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还学习了加法的哪种运算律?(结合律)

        计算:(1)[8+(-5)]+(-4);

        (2)8+[(-5)+(-4)].

        得出结论:加法结合律:(a+b)+c= ?.

        例1计算:

        16+(-25)+24+(-35)

        例2课本P20例3

        说明:把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结合起来相加,可以使运算简化,这种方法是使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总结:在进行多个有理数相加时,在下列情况下一般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简化运算:①有些加数相加后可以得到整数时,可以先行相加;②有相反数可以互相消去,和为0,可以先行相加;③有许多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可以先把符号相同的数相加,即正数和正数相加,负数和负数相加,再把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加.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 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计算,使运算简便.

        (1)(+9)+(-7)+(+10)+(-3)+(-9)

        (2)(+0.36)+(-7.4)+(+0.03)+(-0.6)+(+0.64)

        (3)(+1)+(-2)+(+3)+(-4)+…+(+2003)+(-2004)

        例4某出租司机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东西走向的人民大道上进行的,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如下:(单位:千米)+15,+14,-3,-11,+10,-12,+4,-15,+16,-18.

        (1)他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该司机与下午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若汽车耗油量为a公升/千米,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多少公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互为相反数的数相结合,同分母的分数相结合,能凑整数的数相结合,正数负数分别相加,从而使计算简便.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计算(+6)+(-18)+(+4)+(-6.8)+18+(-3.2)最适当的是( )

        A.[(+6)+(+4)+18]+[(-18)+(-6.8)+(-3.2)]

        B.[(+6)+(-6.8)+(+4)]+[(-18)+18+(-3.2)]

        C.[(+6)+(-18)]+[(+4)+(-6.8)]+[18+(-3.2)]

        D.[(+6)+(+4)]+[(-3.2)+(-6.8)]+[(-18)+18)]

        2.计算:(-2)+4+(-6)+8+…+(-98)+100.

提升能力

        3.小李到银行共办理了四笔业务,第一笔存入了120元,第二笔支取了85元,第三笔支取了70元,第四笔存入了130元.如果将这四笔业务合并为一笔,请你替他策划一下这一笔业务该怎样做?

        4.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某天自A地出发到收工时所走路线(单位:千米)为:+10,-3,+4,+2,-8,+13,-2,+12,+8,+5.

        (1)问收工时距A地多远?

        (2)若每千米路程耗油0.2升,问从A地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第3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2.会熟练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温度计:

        你能从温度计看出4℃比-3℃高出多少度吗?

        学生普遍能直观地看出4℃比-3℃高7℃,进一步地假定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4℃,那么温差(减最低气温,单位℃)如何用算式表示?

        按照刚才观察到的结果,可知4-(-3)=7 ①,而4+(+3)=7 ②,∴由①②可知:4-(-3)=4+(+3) ③,上述结论的获得应放手让学生回答.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观察、探究、讨论:从③式能看出减-3相当于加哪个数吗?

        结论:减去-3等于加上-3的相反数+3。

(三)类比探究,总结提高

        如果将4换成-1,还有类似于上述的结论吗?

        先让学生直观观察,然后教师再利用“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去验算.

        计算(-1)-(-3)就是要求一个数x,使x与-3相加得-1,因为2与-3相加得-1,所以x应是2,即(-1)-(-3)=2 ①,

        又因为(-1)+(+3)=2 ②,

        由①②有(-1)-(-3)=-1+(+3) ③,

        即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试一试:如果把4换成0、-5,用上面的方法考虑0-(-3),(-5)-(-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加上+3的结果相同吗?

        让学生利用“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得出结果,再与加法算式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的结论.

        再试:把减数-3换成正数,结果又如何呢?

        计算9-8与9+(-8);15-7与15+(-7)

        从中又能有新发现吗?

        让学生通过计算总结如下结论:减去一个正数等于加上这个正数的相反数.

        归纳:由上述实验可发现,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字母表示:a-b=a+(-b).

        (在上述实验中,逐步渗透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

(四)例题分析,运用法则

例计算:

        (1)(-3)-(-5); ?(2)0-7;

        (3)7.2-(-4.8);(4)-3-5.

(五)总结巩固,初步应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你能说一说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补充完善,使学生更加明晰所学的知识.

       今天关于“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书”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书”,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